地板课堂   dblt
    无分类
联系我们   Contact
你的位置:首页 > 地板课堂

制造业转型不能丢了“工匠精神”

2016/10/28 11:28:21      点击:

      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间,我们国家在经济上突飞猛进,综合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: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,10万亿美元的GDP总额位列世界第二,2014年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将近30%的贡献; APEC会议在北京的召开场面盛大,达沃斯论坛更像是中国的主战场,仿佛中国又回到了盛唐时天朝上国的繁荣景象。

 

正在流失的工匠精神

  “幸福”似乎来得太突然。老一辈的人还没来得及享受工业大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,信息时代和移动互联的飞速发展再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。2014年,我国的高铁里程已经达到1.6万公里,位居世界第一,今年更有望突破1.8万公里;中国正在加速迈进“高铁时代”,高铁也正在成为中国的新“外交名片”和“形象代表”。我们有底气发问:当今世界,还有什么可以阻挡国运昌盛、经济繁荣的中国,还有什么是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能发生的?

 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,秦朝的阿房宫、明朝的紫禁城、清朝的圆明园,每一个伟大的时代都有它的绝对地标,圆明园更堪称是空前绝后的皇家园林,世界少有的建筑奇迹。上至先秦的青铜礼器,下至历朝历代的名人书画,奇珍异宝应有尽有。

  那么问题来了:为什么国力强大的中国,现在依然重建不了曾经无比辉煌的圆明园?为什么当初只是作为“水龙头”的十二兽首,如今却会成为世界顶级瑰宝?

  中国有着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,陶瓷艺术天下无出其右者;司母戊鼎的铸铜技术、工艺精湛的炼铁技术,穿越千年,依然令人惊叹,越王勾践之宝剑至今仍能吹毛断发;横亘在中国北方的万里长城、坐落在中轴线上宏伟壮丽的紫禁城风姿不减当年。千年历史的沉淀,加上如今盛世的辉煌,如今中国的技术实力难道还不及摇摇欲坠的晚清王朝吗?在国际上,中国有着“山寨大国”的称号,在日益繁荣的山寨文化熏陶下,纵使无法重新创造,难道还不能“复制”吗?

  “一切手工技艺,皆由口传心授。”正如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与开创者布克所说的那样:“金字塔的建造者,绝不会是奴隶,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。”而这一判断与希罗多德在《历史》中关于金字塔是由30万奴隶所建造的记载截然相反。布克是一位钟表制作大师,他能轻松地制造出日误差低于1/100秒的钟表。但是在他因宗教问题被囚禁期间,他却连日误差低于1/10秒的钟表也制作不出来。布克后来将这一现象归因为制作钟表时的心情:“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,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,是不可能的;在对抗和憎恨中,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,更是比登天还难。”由此他推断能够建造工程浩大、建造精细、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的金字塔的人,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。

  这些人就是人们所称的工匠,他们所秉承的信念被称为“工匠精神”。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并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,就可以被称为工匠,而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往往精雕细琢、精益求精,这就是工匠精神。工匠的核心不是去“制造”什么,而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心态,而这种精神在当今的制造业从业者中正在逐渐流失。

  “劳动密集”向“技术密集”的转变

  在制造行业内,技术含量越高的产品往往由技艺更为高超的工人来制造,相应的工人的待遇也会更高。这里所说的技艺指的是一个现代工匠的综合素质,包括高超的技术、丰富的经验以及严谨的态度,只有兼具这几项素质,所生产的产品品质才有保障。而在国内企业中,往往只注重工人的技术和经验,而忽略了他们的工作态度。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,我们将制造业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,我们和国外企业竞争的优势是廉价的用工成本,而被称为廉价劳动力的工人,我们又凭什么要求他们用严谨的“工匠精神”去对待生产?

 

       当然,如今中国工人的人均收入已经比东南亚等国家高出一大截,中国制造业工资水平最高超过东南亚国家6倍有余,越南劳动者的平均月工资仅为181美元,但是和欧美制造业强国相比,我们还差的很远。富士康的工人拿着让许多白领羡慕的工资,但他们付出的是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机械劳动,工人能不能造出好产品,不仅在于他收入提高了没有,还在于他的幸福感提高了没有。圆明园时代,一个工匠可以凭自己的手艺,一年到头精雕一对石狮子,让家人过上衣食无虞的生活;如今,一个石匠一年打十对石狮子也过不上小康生活;这就是当下中国为什么重修不了圆明园的主因。

  东莞、苏州制造业的大波倒闭潮,微软、通用、耐克、松下等外企的集体撤资,已经成为对中国制造的强烈警示。背后的原因是当代人对劳动者的轻视,是中国在经历上下五千年之后,对工匠精神的漠视。“百尺竿头须进步,十方世界是全身。”从60%到90%已然优秀,但是从99%到99.99%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。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,但是崇尚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却遗失了这一优良传统。

  美国在德国的工匠精神的催发下,造就了一批伟大的企业,也使美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沿。反观自己,在一个连首富都认为“这世界上人们最通用的信仰就是钱”的国度里,中国要重新找回“工匠精神”,任重而道远。“劳动密集”从现在起直至今后将不再是国内制造业的优势,我们要走的,无疑是“技术密集”的新道路。

  中国创造需重塑“工匠精神”

 

  今年五一期间央视新闻推出的一档节目——《大国工匠》,节目讲述了8位行业顶级技工的典型故事,他们中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,有人能把蜜蜂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,还有人检测手感,堪比X光那般精准。这些“大国工匠”,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,他们技艺精湛,令人叹为观止,是践行劳动精神的最好引路人。在他们身上,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精神——工匠精神。

 

工匠精神或称匠人精神,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,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。在工作中做到尽心、尽力、尽职、尽责,把工作品质看做生命,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。工匠精神缔造了许多伟大的传奇。在美国,工匠精神也被看作是美国精神振兴的重要力量。亚力克•福奇在《工匠精神: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》一书里,讲述了美国从富兰克林开始到爱迪生,工匠精神如同一台不知休止的发动机,在美国经济复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,引领着美国成为“创新者的国度”。

  在日本,如果你被称为匠人,这意味着你得到了极大的尊重,它是对你人格的一种肯定。只有一个行业内非常专注、做得非常出类拔萃的人,他才能被称为匠人或者职人。如果你做面食做得很好,旁边的人就会称赞你是一个擀面的匠人,这个人的口吻里一定充满着敬佩。

  曾经一手创造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,被认为是最有匠人精神的企业家,他有一个很经典自述,他说,“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,等同于用耳朵静听产品的‘哭泣声’。如果找到了不合格产品,就是听到了产品的 ‘哭泣声’,我就会想,‘这孩子什么地方疼痛才哭泣呢?它哪里受伤了呢?’当你把一个个产品完全当做自己的孩子,满怀爱意、细心观察时,必然就会获得如何解决问题、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启示”。

 

在德国,赫曼.西蒙在《隐形冠军:21世纪最被低估的竞争优势》一书中,揭示了德国保持所在领域出口世界第一的秘密,就在这群“隐形冠军”身上。这群“隐形冠军”有一个共同特点,就是都有非常优秀的手工艺传承,工人们具有令人尊敬的匠人精神。德国人认为一个专注的技能操作工人和科学家没什么两样。

  而在中国,对工匠精神的推崇也是源远流长,我们很早就有一个成语,叫做“匠心独运”,用“匠心”来形容做事成物的高妙境界。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,有无数工匠凭借专注、坚持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成就众多伟大的发明创造。中国人最为推崇的工匠之鼻祖就是鲁班。

  近年来,台湾技职教育推崇培养“黑手”, “黑手”就是制造技术操作好手,享有很高的薪资,员工平均月薪达到45000元新台币,并且还在不断提高。世界最大马达含油轴承制造商保来得、塑胶成型模流分析软件冠军科盛、钓竿产量世界第一的宝熊渔具、网球拍碳纤维产品世界第一的拓凯等等世界级的“隐形冠军”诞生在台湾,这与尊崇工匠精神有着非常大的关系。但我们也看到,在一个普遍浮躁的时代,有多少人对工作的追求就是衣着光鲜,西装革履,手提公文包,出入高档写字楼,他们不屑于做一个工匠,没有那份专注,吃不下那份辛苦,最终只能在庸庸碌碌中度过一生。

  今年两会期间,李克强总理提出,要推动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。创新带给这个社会无与伦比的发展与进步,我们赞美创新,欣赏变革,但我们在追求创新中不能忽视了专注、坚持、执着与毅力,不能放弃那为我们创造奇迹的工匠精神。工匠精神,它是企业历经百年而不倒的秘诀,是品牌屹立世界之巅的利器,它更是一种生命态度和价值追求。在从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创造”转型的道路上,重塑工匠精神至关重要。